□大雨
借用一位新聞前輩的話說,“記者談新聞的作用,常用‘探尋事實真相’描述。如果我們仔細對照一些報道看就會警醒——事實不等于真相”。
我們并不和孫法菊生活在一起,她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是通過媒體的挖掘還原而不斷修正的。媒體對她的認知與鄰居對她的認知不同;鄰居對她的認知與親人對她的認知不同;新聞要素的真實、細節(jié)的真實未必就能涵蓋她的全部;那我們該怎么去了解她,該怎么定義“七旬老人拾荒孝母”這一事件?
美國記者李普曼說:“新聞媒介影響‘我們頭腦中的圖象’。由新聞界提供的圖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。然而,這些反映卻成為構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基礎!边@么說不是要否定什么,而是要強調,微觀的真實有時會掩蓋了應有的真相。
對待一切美好與感動,心存信任,這是起碼的生活態(tài)度。我們可以信任并且應該被感動的事實是:有一位七旬老人,靠拾荒贍養(yǎng)自己的母親;我們尚未確認的真相是:她的家庭究竟是怎樣的,她倒底有幾個兄弟姐妹,那些讓我們產生困惑的疑點背后,是否另有一段難言之隱?
孫法菊只是一個普通老人,她對母親的付出以及社會各界對她的援助至少告訴我們——看,我們中間還是有孝字當頭反哺母恩的,還是有心懷惻隱仗義援手的,生活還是健康而美好的。每個人都不是蠟人,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有歷史,有過去,那些斑斑點點不會因為鎂光燈一閃就消逝不見。信息越是飛速聚合,我們往往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有人說這是媒體故意,但捫心自問,這種所謂的“故意”是不是我們內心對善行充滿渴望的折射?譬如孫法菊,隨著調查的深入,可能會有更多事實被我們所知,她與兄弟姐妹的關系如何,她的兄弟姐妹為何不養(yǎng)老人等等這類難斷的家務事或許也將浮現,在這些信息中,我們只需自問:她是否喚起了我們內心的感動,她是否引發(fā)了社會對類似養(yǎng)老問題的反思?
從另一方面說,媒體也必須努力挖掘真相,這既是公眾的渴求也是媒體的責任。我們尋找真相,不是阻斷內心的善意,而是分崩“假空”,還原一個普通人,遠比打扮出一個幻像更美好。對媒體報道的親情、孝行、誠信、公正、信仰,小心求證大膽設疑,相比僅僅沉緬于感動,恰恰是最該慶幸的事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