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眾網(wǎng)濟南7月5日訊 (記者 王磊)7月1日泉城濟南正式進入主汛期,上午8點左右,市區(qū)黑云壓城,突降暴雨。風大雨急,在電閃雷鳴中急行,讓許多正在上班途中的市民繃緊了神經(jīng)。雖然已經(jīng)過去三年了,但當市民趙亮乘坐102路公交車行至泉城廣場附近時,他還是不自覺地回想起三年前文化西路山水溝的那一幕:一輛“松花江”面包車被強大的水流推著,車被沖得轉了將近一圈,以車尾朝前的姿勢向下猛沖。
三年前,“7·18”當天,根據(jù)后來的統(tǒng)計,多數(shù)死者正是被道路上的急流沖倒,最終沖進不同的泄洪溝或河流。山水溝泄洪給濟南留下了刻骨的傷痛,自此,泉城人民對“水”除了愛,還多了一份怨的糾結。三年后,當暴雨再次侵襲泉城,在濟南市防汛指揮中心的實時監(jiān)控圖像中,暴雨中的濟南市區(qū)主要干道排水情況良好,只有少年路、十三中、井架溝、人民商場等路段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積水,未有馬路行洪等險情出現(xiàn)。
從6月3日兩小時降水超60毫米到7月1日半小時內(nèi)最大降水近50毫米,從6月份進入汛期以來,濟南先后挺過了兩次大考。同時,該市政府相關部門也多次公開表示,‘安全度汛,濟南已準備好了’。為了揭開濟南防汛實力的神秘面紗,近日,由南向北,記者先后走訪了白馬山片區(qū)、“山水溝”、小清河整治工程等重點防洪地段進行調查。
6月3日,暴雨突襲,濟南防汛再次繃緊神經(jīng)。(記者 馮煒程 攝)
7月5日,濟南市趵突泉南路已經(jīng)通車,兩側泄洪通道正在首尾施工。
“山水溝”:泄洪+交通“翻身”大改造
今天上午,記者首先來到濟南的“山水溝”即趵突泉南路。在施工現(xiàn)場,記者看到,該路段已正式通車,施工人員正在馬路兩側對泄洪箱涵建設的進行施工。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不僅道路變寬了,改造完成后的趵突泉南路雨污水管網(wǎng)完善了許多,每隔十五米就有一個收水口。
據(jù)濟南市市政公用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經(jīng)過6個月施工,趵突泉南路即“山水溝”改造工程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,該工程完工后,一方面將有效緩解進出齊魯醫(yī)院及周邊區(qū)域的交通壓力;同時,該工程泄洪箱涵施工的順利竣工,為提升該區(qū)域整體防汛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趵突泉南路即市民熟知的“山水溝”,歷史上是一條行洪通道,兼具交通功能。該路位于市區(qū)中心地帶,南起文化西路,北至濼源大街,全長604米。趵突泉南路快車道施工內(nèi)容主要包括文化西路橋梁建設、趵突泉南路箱涵建設、道路拓寬、雨污水管網(wǎng)完善等。改造工程在機動車道下新建兩孔2×4.5米泄洪箱涵,汛期溢流洪水可通過文化西路路口收水地面橋、箱涵排入下游,路下行洪、路上行車,實現(xiàn)了排洪與交通功能的分離,防洪與交通功能的有機統(tǒng)一。
小清河治理后效果圖
小清河:河道整治,防洪標準百年一遇
小清河作為濟南市區(qū)重要的泄洪河道,防汛安全備受關注。下午,記者從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了解到,小清河一期工程去年完工后,目前已完工河段主河道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。目前,二期工程已清除所有阻水圍堰,河道過水能力比原河道更大,可確保安全度汛。
據(jù)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,小清河綜合治理的主要目標為疏浚河道、防洪除澇,提高河道行洪能力,確保市區(qū)行洪安全。整治前,小清河河道最大設計流量為450立方米/秒,干流段防洪標準僅為20年一遇,除澇標準為5年一遇。一期工程去年完工后,已完工河段主河道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,濟濼路以下河段滿足了東濼河、西濼河、全福河、柳行河等主要排水河道的汛期行洪要求。
目前,二期工程8個標段已全線展開施工。在二環(huán)西路至濟濼路段,南岸6.9公里長的岸墻已全部完成,在建橋梁下部結構基本完成。在京福高速公路至二環(huán)西路段,橋梁樁基礎全部完成。此外,施工人員還清除了河道中所有阻水圍堰,保證河道過水斷面不小于原河道過水斷面,以滿足安全度汛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