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島縣南五島省級地質公園分布大。保箓島嶼,其中南長山島、北長山島、大黑山島、小黑山島、廟島為區(qū)內較大的島嶼,總面積192平方公里。 據地質專家介紹,長島地質結構形成于距今6億年前的遠古代,石英巖地貌分布較廣,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地層較老的地方,斷裂褶皺明顯,而巖石赤裸的地方,多為海蝕、海積地貌。記者在長島采訪時看到,滄海桑田的大自然神功,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觀賞財富:雄偉高險的海蝕崖、突兀鼎立的海柱石、深幽神秘的海蝕洞、奇異嶙峋的礁石構成豐富多樣的海蝕奇觀;形態(tài)各異、大大小小的卵石灘、礫石洲及海石堤又是典型的海積地形。 記者在長島參觀了幾處海蝕崖,如九丈崖、林海石崖等高度都在十幾米以上,崖壁高險、斑駁皺裂,由于千萬年來海浪的淘滌,危崖根底洼凹,多近90°,垂直海面,凹進處更增險峻雄姿。大黑山島的聚仙洞、九丈崖的七仙洞等海蝕洞,最大深度有200多米,置身其中,濤聲訇訇,令人蕩氣回腸。據當?shù)貪O民介紹,長島還有20多處海蝕柱,其中位于長山水道與寶塔門水道交匯處的寶塔礁最為著名,“島外一石,突立波中,酷肖浮屠,為舟行出入門戶”,早在400多年前,《登州府志》就已把該石柱作為天然的航標了。對于這些奇石怪礁,漁民們還給他們起了很好聽的擬人化的名稱,如“老頭石”、“將軍石”、“佛爺礁”等。 據長島縣旅游局有關同志介紹,由于區(qū)內景點開放時間較晚,地質公園又在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內,公園內的植被、地質地貌景觀得以有效保護,目前,地質公園已建立了6個保護區(qū)管理站,對原始地質地貌景觀及人文、旅游景觀進行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管理。 本報記者 張堅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