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評論:父母自愿賣兒挑戰(zhàn)人性底線
馮煒程
12月初,一條“未婚媽媽將出生6天兒子賣掉買手機”的消息曾引發(fā)輿論一片嘩然,當時,大多公眾將矛頭指向年輕母親的狠心以及道德感的缺失。而這一次,當鄒城破獲的拐賣嬰兒案初步認定近20嬰兒被父母自愿賣掉,并且倘若隨著案件進展這一結(jié)論被最終確認,那么這將是人性底線在金錢面前的一次大潰敗。
兩年時間,近20名嬰兒被販賣到一個縣級城市,并且這些嬰兒在成為商品之時大的也未滿月,小的更只是剛出生三四天,面對這樣的事實,筆者不禁要問,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被拐賣的?初生嬰兒必然有父母、家人的24小時陪護,倘若真是人販子單方面的行為,他們是如何得逞,又是如何一次次、近20次得逞?
難道真如犯罪嫌疑人交代,是親生父母自愿賣掉骨肉換錢?虎毒尚不食子,為人竟能賣子?
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公眾的忍耐力和接受能力已經(jīng)被一個個“事件”、“門”給磨練的有些麻木,以至于面對父母自愿賣兒的消息,我們可以為這種行為找出很多理由。比如部分地區(qū)經(jīng)濟落后,居民生活水平低下,收入來源缺乏。
但,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,這一次,他們賣的是人,而且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的親生骨肉,剛一生下來就忍心賣掉,甚至尚未出生已經(jīng)決定賣掉,再甚至就是為了賣掉而懷孕、而分娩,這樣的事實,我們?nèi)绾文軌蚪邮埽浚?br />
隨著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尤其是不平衡發(fā)展,金錢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攀升,相應的,一些本來重要的東西,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下降,以致沒有地位,比如道德感、比如羞恥心,這些已經(jīng)數(shù)次為金錢讓路,而這一次,當近20名嬰兒被父母自愿賣掉換錢的消息傳來,讓筆者震驚的是“原來,能賣的東西又多了一種!”
這難道不是人性底線在金錢面前的倒退?如果這已是即成事實,我們可以期望的只有法律的堅挺,讓出賣人性的人得到應有的懲處,讓法律抵擋住人性底線的失守。
同時,我們也寄希望于國家政策進一步傾向于落后地區(qū),因為我們愿意相信,如果可以不賣,沒有人愿意賣掉自己的孩子,如果有其它賺錢的門路,沒有人會選擇這一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