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后在荷蘭、韓國和澳大利亞創(chuàng)造神奇之后,許多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:希丁克還能在俄羅斯重演他的神話嗎?
10月18日凌晨,希丁克用一場近乎不可思議的逆轉,再度向人們宣告:能!
其實,俄羅斯與英格蘭的實力差距并不大,如果加上莫斯科的高寒天氣、人造草皮球場和現(xiàn)場七萬多名主場觀眾的因素,英格蘭贏不了甚至輸給俄羅斯,亦屬正常。但,我們依然要說這場逆轉“近乎不可思議”,蓋因這次逆轉,屬于典型的“希丁克方式”,它不能證明俄羅斯逆轉英格蘭本身有多么偉大,卻足以證明希丁克的神奇仍在延續(xù)。
與巨星云集的英格蘭相比,俄羅斯幾乎找不出一位在俄羅斯之外家喻戶曉的熟面孔。這場生死戰(zhàn)的上半時,俄羅斯給人的印象,只是像極了五年前的韓國——快速轉換的攻防節(jié)奏,跑不死、拖不垮的隊員們……不過,在對比賽的控制和機會的把握上,他們顯然比大賽經驗豐富的英格蘭差了不止一個級別。當魯尼為客隊首開記錄以后,比賽越來越納入英格蘭人喜歡的軌道。俄羅斯輸?shù)舸艘,便意味著無緣明年的歐洲杯決賽圈。當時的場面看上去,讓人不能不為希丁克捏一把汗:假如他的神話就此破滅,該如何向俄羅斯人給他的那三百萬英鎊的年薪交代呢?
然而,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。不被逼進如此絕境,怎能分辨得出神奇與平庸的區(qū)別?這個時候,決定比賽成敗的關鍵,已經不是兩支球隊在賽場上的發(fā)揮,而是兩位教頭之魄力和智慧的高低。與其說英格蘭最終敗給了俄羅斯,不如講,希丁克徹底壓倒了麥克拉倫。
希丁克的神奇,就在于他總是能比別人更敏銳地發(fā)現(xiàn)問題所在,而且能在最短的時間里,選擇最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。
下半時開場時,希丁克只對俄羅斯的陣容做出了一個變化:用一名中場球員替下一名后衛(wèi)。這個變化打亂了英格蘭上半時對中場的有效控制,奪回了比賽的主動權。然后,他又做出第二個變化:用一名替補前鋒換下隊內名氣最大的一名主力前鋒。正是這位替補前鋒出場后梅開二度,完成了比分上決定性的逆轉,最終成就了希丁克的“神話之四”。
比較之下,麥克拉倫就是個絕對的蠢材。希丁克的偉大,正是麥克拉倫的愚蠢所襯托出來的。麥帥之錯,一在1比0后過早地命令英格蘭全隊收縮防線,連魯尼和歐文也回到本方禁區(qū)內防守,把中場的主動權拱手贈與俄羅斯,結果導致90分鐘比賽有60多分鐘被動挨打,主隊的攻擊力再差,大半場時間不間斷地在客隊門前狂轟濫炸,險象環(huán)生之下,英格蘭失誤丟球乃早晚之事;二在下半時明知希丁克要變陣,中場休息時竟然毫無應對之策,待希帥的新陣祭出且效果初顯之時,仍舊不知所措,直到城門接連告破、大勢已去之際,才賭博式地一口氣換上三人拼命反攻,惜之隊員心態(tài)有變,俄羅斯的后防又組織得滴水不漏,終至回天乏力。
論擁有巨星之多,當今足壇,恐怕只有南美兩強巴西、阿根廷可跟英格蘭比肩;論國內聯(lián)賽水平之高,堪與英超媲美的,至多有個西甲,意甲和德甲則漸行漸遠。然而,很長一段時間里,英格蘭始終難以取得同自身實力相匹配的戰(zhàn)績,原因非常簡單:主帥功力不到家。埃里克森已然名不副實,麥克拉倫就更是濫竽充數(shù)。
好的主帥對一支球隊的作用,無論怎樣評價都不過分。希丁克自不待言,巴西的斯科拉里,阿根廷的佩克爾曼、巴西萊,意大利的里皮,德國的克林斯曼等等,他們個人的才華和風格,塑造了一代代王者之師。就說英超自己,亦不乏曼聯(lián)的弗格森、切爾西的穆里尼奧、阿森納的溫格和利物浦的貝尼特斯等頂級名帥。當然其中有些并不是英國人,但英足總能用瑞典的教練,為什么就不能用荷蘭、巴西、阿根廷、葡萄牙和法國的呢?
□尹 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