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足打緬甸7比0,看上去的確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,理當大大地開心一次——因為中國足球已經很久沒有過如此大比分贏下國際賽事的記錄了。然而,想到這樣的大比分是在緬甸這種對手的身上取得的,又讓人無法開心起來。
緬甸是不是國足曾經遇到過的最弱的對手呢?如果不敢把話說得這么絕對,那么,它肯定是國足曾經遇到過的最弱的對手之一。弱到什么程度呢?弱到國足贏完7比0之后,我們不能不發(fā)出下面這些疑問:
面對這樣一個對手,國足當初有必要鬧死鬧活地非把鄭智、邵佳一等海外球員召回來,從而既惡化了與查爾頓、科特布斯等歐洲俱樂部的關系,更暴露了自己的心虛和膽怯,使中國足球本已蒼白無力的形象愈加不堪一擊嗎?
面對這樣一個對手,國足何以如臨大敵,硬要把已然支離破碎的聯賽腰斬三周,導致爭冠和保級懸念正值緊要關頭的中超被迫驟停和降溫,聯賽質量和俱樂部利益明顯受損,得不償失呢?
面對這樣一個對手,國足竟與亞足聯在第二回合把賽地設在何處斤斤計較,而且當比賽定在吉隆坡時,還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到“那里是中國足球的傷心地”、認為“不是祥兆”,至于嗎?
面對這樣一個對手,國足為什么前15分鐘居然緊張得連球都拿不住,頭幾腳傳球全部直接飛到了邊線之外,整個上半時失誤頻頻,浪費了大把的機會,否則比分肯定不是7比0,10比0乃至更高的比分也是不難創(chuàng)造出來的——他們怕誰?怕的理由是什么?
答案其實并不復雜:中國足球屢戰(zhàn)屢敗的歷史太長了,早已成了驚弓之鳥。無論對手是誰,不管比賽輕重,他們馬上就會下意識地陷入想贏怕輸、患得患失的怪圈里去,習慣性地“長他人志氣,滅自家威風”。像緬甸這一級別的隊伍,到中國比賽,本來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輸得太難堪,可真的來了,一看中國人對他們的重視堪與巴薩對皇馬的重視比肩,一聽福拉多大談特談“緬甸是支強隊”,他們果然以為自己突然變得強大了,比賽開局階段緬甸有板有眼地跟國足周旋,那股氣完全是我們幫人家鼓起來的。
當完全職業(yè)的國足球員在純粹業(yè)余的緬甸后衛(wèi)和門將面前賣弄腳法打出嫻熟的配合,我們的電視直播顧問在說“這簡直就是西甲巴薩的再現”時,我們應該高興還是應該尷尬呢?顯然,更耐人尋味的是,把緬甸這樣一個對手放大了無數倍的,遠不止是我們的球隊和足協!
國足這些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。技術上的下坡,還能夠從選材、訓練和管理的角度去尋找原因,還可以通過提高教練水平和聯賽質量來加以改善,而精神層面的江河日下,是最可怕的,失去了起碼的自信和斗志,再好的教練、再大的投入,也救不了中國足球。
人被打死并不可悲,可悲的是被嚇死。最可悲的是,是被自己嚇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