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終于展開了第一輪首腦外交,16日,先去美國報到,與盟主領袖布什會談,旋即趕往新加坡,參加東亞合作系列峰會,可謂“美國、亞洲一肩挑”,但福田外交的收益率似乎不會太高。
日美關系秋涼依舊
先看福田訪美。雖然推遲了日美關系走向冬季的步伐,但與小泉時期的春意盎然相比,似乎依然有一種“秋涼”的感覺。
眾所周知,安倍上臺后不僅沿承了老祖父岸信介的作風,沒有首先赴美報到,而且在對美關系上,提出“自作主張、對等交往”原則,即所謂的“主張外交、雙務外交”。這對美國而言,無異于對美搞對等,鬧獨立,不把美國的盟主地位放在眼里。結果丟失了小泉營造的“日美蜜月”熱乎勁兒,日美關系幾近走向冬季。
福田上臺后,日本輿論認為他一向重視日美同盟,主張與盟主搞好關系,應該會給日美關系找回“舒適度”,彌合安倍過分主張對等所造成的皸裂。
但事情沒那么簡單,福田此次赴美報到,并沒得到盟主的賞識。第一,在讓日本頭疼的朝鮮綁架問題上,布什只是說“我們不會忘記綁架問題”,對“日本的關切深表理解”,而美朝對話還會按美國的意志走下去。第二,關于“反恐特別措施法”延長問題,布什對日本“過去”在印度洋上的“后勤補給工作”表示“感謝”,但沒有說“今后”怎么辦。第三,布什明確表示“日美同盟是日美生死攸關的大事”。這有兩層含義,一是日美同盟是日美關系的基礎,不能變;二是“美主日從”的地位也不能變。安倍的“對等”哲學不成立;福田主張的“自立與共生”也不符合日美同盟的邏輯。最后,布什強調,日本要“全面恢復進口美國牛肉”。
而更令人疑慮的是,福田、布什會談后,沒有按照慣例舉行聯(lián)合記者會。這是自海灣戰(zhàn)爭時期,海部俊樹與老布什會面而不舉行聯(lián)合記者會的又一特例。由此,福田訪美的收益如何,也只能看“市場如何反映”了。
對亞政策焦點錯位
再看福田參加東亞峰會。福田上臺后,日本、亞洲的輿論都期待福田能繼承父業(yè),弘揚“重視亞洲的福田主義”。福田啟程前,更是備好了重禮,拿出2000億日元,籌建東亞環(huán)境基金,“新福田主義”有了支撐。一向謹慎的福田,拿出這么多錢,似乎有點意外。
其實,今年初,德國為主持八國峰會,提出“后京都議定書”方案,給世界安排環(huán)保高指標。對此,安倍瞄準明年的北海道峰會,提出“美麗的星球50計劃”,爭奪主導權。日歐為主導世界環(huán)境秩序制定權,競相唱高調。顯然,福田拿出2000億日元的目的,就是要把東亞拉進來,支持其主導北海道峰會,確保日本的主導權。但亞洲的目標是要找到經濟增長與環(huán)保兩全的方法。顯然,單靠那區(qū)區(qū)2000億日元解決不了問題!霸饨弧睙o法替代平等合作的“亞洲地區(qū)主義”。
此次系列峰會,東盟外長達成了“東盟憲章”,標志著“東盟共同體”走向現實,體現了東盟的覺醒,意味著東亞要走“平等、互助、共贏的地區(qū)合作”道路。在此,日本還在堅持重商主義的“援助外交”路線,甚至附加了“資源外交”、“貨幣外交”,乃至“司法外交”新花樣,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時代變化的新特征。
當今世界,隨著全球化的深化,經濟相互依存加深,政治文化相互融合,尊重主權、平等合作、互利共贏已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。21世紀的“外交”已被賦予了“合作”的時代新含意。過去那種“用錢鋪路”、借優(yōu)勢施加影響、動輒提出要求、執(zhí)拗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國的所謂“外交”,很難符合時代的潮流。
在福田出訪前,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對福田提出“左手拉美國,右手拽亞洲”的全方位外交要約。福田也確實遵循了老前輩的旨意,積極落實“上個世紀的成功外交經驗”,在美亞平衡的把握上,也堪稱很到位,但唯獨忽略了21世紀“外交的合作靈魂”,其效果如何,投資回報會怎樣,恐怕也只能到年終總結時由“市場”評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