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字幕在线视频麻豆-日日日日夜夜夜夜香蕉-8xpy在线观看视频精品-日本电影二区三区四区

 

首頁 | 新聞 | 山東 | 國內(nèi) | 國際 | 體育 | 財經(jīng) | 休閑 | 娛樂 | 健康 | 女性 | 人才 | 房產(chǎn) | 短信 | 論壇

大眾日報 農(nóng)村大眾 齊魯晚報 生活日報 魯中晨 半島都市報 經(jīng)濟導報 城市信報 青年記者 小記者 國際日報山東版

      您的位置: 大眾網(wǎng)首頁 -> 青年記者 -> 記者部落 

 

家族報人擷英
肖隆福
2004-11-26 17:33:13 

  在我國近代著名新聞人物圖譜上,父女、夫妻、叔侄在新聞事業(yè)上有所建樹的層出不窮,不斷涌現(xiàn),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歷史現(xiàn)象,筆者將他們稱作家族報人。也許是因為他們親近的家庭關系,容易深受對方感染與熏陶,抑或又是相似的時代環(huán)境和對新聞事業(yè)做出的杰出貢獻,探討這種現(xiàn)象和梳理他們的歷程與思想,對我們當前新聞業(yè)依然不乏一定的指導意義,基于此,略作回望。

  叔侄報人:裘適梁 裘毓芳——“將文字交給大眾”

  裘適梁在新聞史上雖提及的不多,但他卻非可有可無之人。他是一位鼓吹新學的維新派人士,與梁啟超等人甚相熟,在一片復古聲中,他則極力主張走“群眾化路線”,要寫白話文,辦白話報。并把白話報作為開民智的一種有力的輿論武器,即“欲開民智大啟,必自廣學校始,不得已而求其次,必自閱報始,報要人人而閱之必自白話報始!蓖艨的暝谏虾V鬓k《時務報》時,他也曾親自造訪,并力諫汪增辦一份淺顯易懂的報紙,這些都是在五四運動大力提倡白話文之前的思想,可見其思想的前瞻性。
  在他的影響下,其侄女裘毓芳不僅國學底子深厚,文筆優(yōu)美,才華橫溢,熟知中外歷史與現(xiàn)狀,而且立志辦通俗報刊,運用通俗無華的白話文傳播新知識新思想,開通民智,讓新的信息為一般人所接受,更主張以白話為維新之本。1898年與叔叔裘適梁在創(chuàng)辦了《無錫白話報》,她本人也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從事辦報活動的婦女,該報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白話報刊之一。雖二人合創(chuàng),實際主持編務工作的是裘毓芳。盡管戊戌變法失敗的浪潮淹沒了剛露嫩芽的這顆小草,但無論是從報紙的形式還是內(nèi)容上看,裘毓芳的思想都是值得一書的。報紙內(nèi)容上以新聞和譯文為主,鼓吹變法,提倡女學,推廣白話,并介紹各國法律與歷史,及科學小故事,傳播科學常識。文字上力舉通俗化,又用章回體寫了一系列生動活潑、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寓言小品《海國妙喻》,影響深廣。魯迅先生就曾把這種用口語編寫的白話報稱作“將文字交給大眾”。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報紙才出29期就夭折于世。但他們叔侄倆的開創(chuàng)性的嘗試卻深深地烙在了史書里。

  夫妻報人:邵飄萍 湯修慧——你我共澆“新聞花”

  上世紀一二十年代人們盛贊的"新聞全才"、且“一支筆勝抵十萬軍"的人物就是邵飄萍。綜觀他一生,與新聞事業(yè)難舍難分,且付出了生命代價,“余百無一嗜,惟對新聞事業(yè)乃有非常興趣愿將以之。”
  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辯論,尤其是梁啟超的《新民叢報》激發(fā)了邵的“新聞救國”思想。1911年協(xié)助杭辛齋創(chuàng)辦《漢民日報》任主筆,從此開始了職業(yè)報人生涯。 1918年在京創(chuàng)辦大型日報《京報》任社長!毒﹫蟆窂囊婚_始就不依附于任何黨派權利集團,它要獨立發(fā)言、報道,它要把真實情況告訴民眾,以反映民眾的呼聲。為此,《京報》熱情支持“五四”運動,并屢屢發(fā)表揭露政府腐敗的言論!叭话恕睉K案后《京報》以真實的報道和犀利的言論,揭露政治的陰暗,并為民眾吶喊請命,因此受到反動軍閥的仇視,1926年4月26日,邵飄萍被奉系軍閥張作霖以“宣傳赤化”之罪名殺害,飲恨于北京天橋東刑場。
  邵有著獨特的新聞思想和業(yè)務主張,主要體現(xiàn)在《實際應用新聞學》和《新聞學總論》兩書中。他高度重視新聞在報紙上的地位,說“報紙之第一任務,在報告讀者以最新而又最有興味、最有關系之各種消息,故構成報紙之最要原料厥惟新聞”,因而堅信改良報紙必從改良新聞入手;其次他認為新聞記者是社會和國家及世界的耳目,在當時記者不被社會重視的環(huán)境下,確實表現(xiàn)出了無畏的勇氣;十分看重記者的品性,強調(diào)品德、知識與身體是從事記者的資格與準備;他還細列出了評判新聞價值的四個標準,即受眾的人數(shù)、恰當?shù)臅r機、接近性程度和趣味性的集中與變遷;最后是對采訪心理有著獨到的研究,其采訪手段之高常被業(yè)內(nèi)人士作為榜樣學習,他總結說采訪前要熟悉對方、訪談時能擒縱自如、觀察對方神態(tài)、眼光六路耳聽八方留意意外線索,隨機應變,這些技巧在今天仍然十分奏效。深厚的功底總能讓他采訪到獨家新聞,著名報人張季鸞在評價他時說“每遇內(nèi)政外交之大事,感覺最早,而采訪必工。北京大官本惡見新聞記者,邵獨能使之不得不見,且不得不談旁敲側擊數(shù)語已得要領!笨梢哉f,邵在新聞史上對應用新聞學的建樹功不可沒。
  邵飄萍被害后,他的遺孀、也是我國早期的女新聞工作者湯修慧又繼承了其夫的遺志,于1928年恢復出版了《京報》。之后,因時局動蕩,《京報》時停時出。日本投降后,湯修慧回到北京,又繼續(xù)辦起《京報》,但不久,因不堪累累負債,不得已將《京報》館抵押出去,《京報》至此終刊。新中國成立后,政府將京報館舍發(fā)還給邵飄萍遺孀,此后,湯修慧先生就一直居住在京報館后面的一座小院里,直至1986年3月去世。

  父女報人:陳范 陳擷芬——長江后浪推前浪

  陳范是湖南衡山人,曾做過江西鉛山知縣,因辦教案受譴免官,移居上海,也因此而加深了他對官場腐敗的痛恨思想,漸漸的由;逝赊D為反對清政府。欲用清議來挽救中國,施展抱負。1900年接手承辦由胡鐵梅創(chuàng)辦的《蘇報》,并一改風格,大膽起用章炳麟等思想激進的年青人,也使報紙內(nèi)容充滿了革命色彩,尤其是大力宣揚鄒容的《革命軍》一書,稱其為“今日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”,言辭異常激烈,因而惹怒了清政府,他們伸出魔鬼般的爪牙將鄒容、章炳麟等人抓捕入獄,由此震驚中外的“蘇報案”發(fā)生。陳范雖僥幸脫逃,卻過著亡命的生活,因妻妾離嫁,子夭孫殤而終抑郁成病,于1913年去世。陳的名字也隨著“蘇報案”而永載史冊。
  有其父必有其女,陳擷芬因鼓吹女權,向被人看作與父齊名。因為生長在一個資產(chǎn)階級改良派知識分子家庭里,習常耳濡目染,使她很早就萌發(fā)了愛國主義思想和為婦女同胞爭志氣的取向。1898年16歲的她就已經(jīng)主編《女報》,因種種原因,報紙不久就中斷,但這已經(jīng)讓她嘗到了從事新聞的滋味。1902年她又在上海續(xù)出《女報》,時常以主筆兼記者身份撰寫論說、演說及新聞報道,為婦女運動鼓與呼。她擅長寫政論文,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當屬《獨立篇》,筆鋒稅利,分析深刻,充滿勢如破竹的氣勢與風格。在新聞編排上十分注重讀者來信和附加編者按語,以此營造論說的氛圍,也是充分利用報紙?zhí)幪幊尸F(xiàn)戰(zhàn)斗的氣息。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政論風氣占主導的社會大環(huán)境下,陳擷芬反其道而行之,讓新聞唱起主角,極力刊登鼓吹女權,提倡女學的政治新聞,寫了無數(shù)鼓吹平等、自由、獨立的新聞,如《婦人政黨》《女子從軍》《女子經(jīng)商》等,鼓吹女子教育的新聞更是數(shù)量可觀。在抓數(shù)量的同時,她更看重報紙的質量與風格,報道內(nèi)容多涉及好學、才女、男女平等等內(nèi)容,沒有庸俗低級趣味之作。就連翻譯的著作也都是西方女子教育理論與實踐。因《女學報》是隨著《蘇報》附送的,“蘇報案”后,也難逃休刊之痛。與父陳范逃亡日本后,這位“楚南女子”仍然在東京恢復《女學報》,向清政府宣戰(zhàn)。
  1907年,秋瑾在創(chuàng)辦《中國女報》時,主張要把該報作為《女學報》的繼承者和發(fā)展者來辦。1912年3月,陳擷芬和湯國梨和吳芝瑛等各界婦女一百余人發(fā)起成立“神州女界共和協(xié)濟社”,提出婦女參政要求,得到孫中山先生的贊賞與支持。陳擷芬后又就讀日本橫濱基督教共立女學校,畢業(yè)后嫁四川人楊鐫,雙雙赴美留學。1923年,陳擷芬逝世,年僅40歲。從她16歲登上新聞舞臺到因求學而離開報界,不過五六年時間,卻以其非凡的業(yè)績和超群的風格注定要被歷史深深記載。
  事實上,類似這樣的特色報人,在我國新聞史上遠不止這些,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梁啟超,辦過無數(shù)報自不待言,而他的妻子李惠仙也是位著名的女報人,曾辦過影響較大的《女學報》。再如著名的維新志士康有為在報界名望很高,他的女兒也是承其志氣,與李惠仙合辦《女學報》,開創(chuàng)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婦女報紙,意義非凡。對這些家族報人予以回望與觀照,不僅僅是趣味使然,從他們的人格魅力,杰出的業(yè)務水準及敬業(yè)精神中,我們多多少少也還能從中領悟到一些新聞事業(yè)的本真,故而其中的現(xiàn)實意義,值得我們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學習。

  (作者單位: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)


 

 編輯:

發(fā)表評論】【關閉窗口 

 相關文章
上一條:勇做時代領唱人
下一條:35歲,你還當記者嗎?

::: ?扑] :::

  人  物  大眾周末
  大眾書畫  
豐  收
  都市女性
  現(xiàn)代教育
  資  訊
  城市信報
  大眾娛樂
  速  讀
  往  事
  青 未 了
  健    康
  法  鑒
  人文閱讀

::: 新聞專題 :::

-

感受海爾“流程再造”

-

每周救助一戶特困家庭

-

“三農(nóng)”問題政策解讀

-

魯中新聞絲路文化之旅

-

大眾網(wǎng) 總編在線

-

第五屆國際果蔬博覽會

-

魅力濟南 大眾網(wǎng)報道

 
 
報業(yè)集團 - 版權聲明 - 廣告業(yè)務 - 聯(lián)系方式
Copyright (C) 2001-2002 dzww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大眾報業(yè)集團網(wǎng)絡中心主辦 Email
:webmaster@mail.dzdaily.com.cn
魯ICP證00010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