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來看幾個新聞標題《這受害者你是否眼熟?》、《女尸“晨練”嚇壞大爺》看了這兩個新聞標題你會有什么感想?新聞的初衷大概是想協助警方辨認尸體,以便快速破案的(姑且這樣認為)。但是看了新聞的標題,是不是有一種嘩眾取寵的感覺? “受害者是否眼熟”, “女尸‘晨練’嚇壞大爺”這本身就帶一種調侃的口吻,死人總是令人悲傷的事,要是讓死者的親屬看到,會有怎樣的想法呢?即使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,這也有些過分。這樣做只會讓人懷疑新聞的品質。 我們也經?梢钥吹揭恍┯浾邽榱藫屝侣,完全忽略了被采訪人的心理感受,自顧自地提出問題,將別人的傷疤撕開,獲得新聞的看點,以至于傷害了當事人。當被采訪者因此而拒絕采訪時,一些記者就在報道中含沙射影,惡語相加。 新聞是應該有看點,這樣讀者才會有興趣閱讀,有時候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,或許還要沒事找事地制造個看點;但是,這并不是說什么都可以拿來做看點的,什么事都可以制造看點的,還要看實際情況,看是什么樣的事兒。開頭的兩則新聞的內容和一般的“認尸通告”也差不多,但是以此為噱頭,制作的標題,嘩眾取寵,換取讀者的注意力,充當了看客的角色,這種不負責任的蓄意煽情,完全不顧當事人的感受,造成很壞的影響。 增強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要落在實處,而不是玄虛而不可及的。一則新聞寫了一個女子偷了條28元毛褲的事情,盡其渲染,完全變成了一個奇聞趣事,竭盡全力丑化該女子,至于為什么會這樣做反而成為次要的了,真正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反而不深究。這同樣是一種“看客”的心理在作祟,還談什么人文關懷?無論是分析丑惡現象,還是宣傳先進人物都要從實際出發(fā)。從實際出發(fā),就是要從負責的角度,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分析問題。既要注意避免“高大全”,又要避免“矮小全”,尤其是在報道一些負面的人物的時候,新聞可以客觀地陳述事情的經過,但是不能貶低當事人的人格,更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情節(jié)。若是能夠深入進去,了解實際情況,該女子不是慣偷,有特殊的原因,負責地報道整個事情的前前后后,這就是體現了人文關懷!反之,如果不考慮事情的實際情況,就憑想象、補充報道出來之后,或許會給當事人心理上造成很大的陰影,甚至會影響她的一生,這就是“看客新聞”。 還有一些新聞要么胡編亂造,要么子虛烏有,而更高明的是真真假假、假中有真、真中有假,進入造假的“更高階段”。這樣的新聞中的絕大多數要素都是真實的,但構成新聞眼的關鍵要素卻是虛假的,此類造假手法,已接近造假的最高境界,因而更具欺騙性!爸芏π潞?谟龊Α钡膱蟮,為了吸引讀者竟然將周說成是“曾參與‘神五’設計的中科院院士”。在施拉格奪得世乒賽男單冠軍后,“施拉格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姑爺” 的假新聞業(yè)應運而生,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新聞完全是捕風捉影,對當事人以及讀者造成了傷害。 更有一些編造出來的新聞讓人看后哭笑不得。當《林海雪原》重拍后,一則采訪作者曲波的新聞出現了,但是曲波已經去世多年,真不知道這名記者是怎樣采訪的。還有一則為健在的李雪健發(fā)布了去世的新聞。這種道聽途說,捕風捉影,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而制造出的新聞,還談什么 新聞不能為了突出某一點,就違背基本的規(guī)則,更不能為了一己之私,而棄社會公共影響于不顧。畢竟,新聞不是做給自己品嘗的蛋糕,而是為廣大讀者提供精神食糧。新聞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,因此,新聞還是要多一些人文關懷,如果一味地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肆意夸張編排,而不管事情的性質如何,會不會對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,這樣的新聞做出來還有什么意思呢?(作者單位:四川省社會科學院)
|
|
|
【發(fā)表評論】【關閉窗口】
|
|